内页banner

人才培养

时间: 2022-10-22 点击次数:次 作者:


中心在十多年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成果融入教学;加强创新实践,训练提高素质;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专业;中外合作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的办学特色,尤其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连贯性。

1)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性科研训练,鼓励参加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评估期间,共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149人次。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校级奖项11人次,获得省级奖项4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40人次。





2)充分发挥中心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出了知识面广、综合实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评估期内,工程研究中心毕业博士研究生66名,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十余名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生。依托四川大学研究生院,中心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专家为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3)目前与美国托莱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熊本大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培养研究生。2021年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达成协议,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管理委员会出资,选派留学人员到德国,由双方共同培养电解质创新型人才。。

4)与业内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目前已与多家业内企业,包括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近年来,中心组织的部分实习情况如下:

2019:研究生前往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建中锂电池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认知实习108人次。组织本科学生、研究生前往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参加生产实习41人次。

2020:组织本科学生、研究生参加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实习36人(线上)、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36人(线上)。

2021:组织本科学生(8人)、研究生(5人)参加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实习、四川通威集团有限公司22人。





5)工程研究中心重视对已有青年人才的培养,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各类国家科研课题。对于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有计划、按步骤让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千方百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2021年,在中心的支持下,出资70万元,对包括徐海迪等13人在内的研究骨干、共13个课题进行了支助。


 

 

上一篇: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陈云贵教授课题组开展2023届研究生毕业答辩

下一篇:没有了

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