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化工出版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论坛暨专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来自全国60所高校的院长、学科负责人、一线教师及部分企业代表等120余人一同参会,聚焦学科发展、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材建设、AI赋能、产教融合等议题开展深度探讨,并正式成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
本次大会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张云教授担任主席、王泽高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王泽高主持本次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颖院长代表学校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兄弟院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联盟成立致以诚挚祝贺。随后,他还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材料学科的整体实力,以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建设情况。他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学科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至关重要。
刘颖致辞
随后,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耿林在线讲话,他指出,新能源技术作为21世纪的关键战略性技术,正在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既是对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实践,必将对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大会主席张云教授回顾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及专业的发展历程。他指出,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办学高校从首批15所增至192所。张云教授强调,面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更高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本次会议在中断12年后重启,意义非凡。
张云教授
在专题报告环节,西南石油大学周莹副校长、四川大学张云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高攀副院长、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孙科副院长代表牛晓滨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李洪义院长、武汉理工大学质量评估处处长赵春霞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吴川教授、化学工业出版社陶艳玲主任、四川大学吴朝玲教授、长安大学倪磊教授、北京世纪超星的葛尧以及深圳市科晶智达的夏利总经理等多位专家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分享,并围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圆桌会议,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举行圆桌会议
随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举行,由电子科技大学牛晓滨院长主持,化学工业出版社陶艳玲主任宣读了联盟章程并发出理事单位倡议。该联盟旨在促进专业建设经验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并服务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随着更多高校和企业的加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必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网络,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据了解,作为2010年首批获得招生资格的15所高校之一,四川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力雄厚:2011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5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2020年先后入选四川省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该专业在软科排名中稳居全国前三,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超80%,就业率达95%以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转自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公众号